2023-11-16 15:30作者:心靈健身房
我深信,每一位母親都是獨一無二的英雄,她們在每一個時刻都傾盡全力,做出最為悉心的選擇。當我們敞開感官之窗,生活中的一些相遇會深刻地塑造我們,特別是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主動選擇,將為我們帶來更多“我做主、我選擇、我負責”的精神自由。
02
美感:精神成長的全新表達
在與孩子互動時,我們的感知體驗背后蘊含著三種基本態度:實用、科學、美感。
這三種態度源自我國美學大師朱光潛的闡述,我將其視為母親精神成長的基石。
以一個例子說明這三種態度。當孩子在秋天洗澡時,實用主義者關心孩子是否需要洗澡,洗凈即可出來;科學派關注水溫、氣候等變化,確保洗澡程序適合孩子年齡;而美感主導者則關注孩子是否洗得開心,浴室是否需要裝飾,為孩子提供有趣的洗澡玩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度偏好,不論是哪一種,都有助于我們與孩子建立親密聯系。
如果可能,我們應努力拓展態度的廣度,在一件事情中融入這三種態度,創造一個安全的精神滋養空間,呈現出獨特的美感。而美感,正是精神成長的全新表達。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這三種態度的占比大致是多少?在育兒和與他人相處中,這三種態度的比例是如何的呢?
03
孩子安全感的四大支柱
作為父母,我們都期望孩子身心健康、生活能力強大,同時在靈魂深處有所修養。這些美好愿望需要一個堅實的基礎——安全感。但安全感并不僅僅是陪伴而已。
我曾遇到一位全職媽媽,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都陪伴在孩子身邊,然而當孩子入學時,老師卻反饋說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分離焦慮持續了整整一個學期。
這讓這位媽媽深感困擾,原來7×24小時的陪伴也無法百分之百確保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尼爾森將關于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分為四大支柱:人、地方、日常行為、習慣。核心關鍵詞:穩定。
當母親發現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審視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溝通的習慣、陪伴孩子時的所作所為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構建和發展。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要為孩子建立這四大安全感支柱,母親自身的穩定性和安全感至關重要,同時也需要為孩子提供精神滋養。
當陪伴孩子時,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通過各種方式尋求關注,而自己未能完全專注于體察自己,溝通顯得乏力時,母親應該反思:我是否能夠幫助孩子?是擔心孩子太膽小,還是自己的陪伴不夠,亦或是擔心無法控制情緒?
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擔心的層面,而沒有付諸實踐,母親的內心可能變得越發空虛、力量不濟,焦慮和不安逐漸滋生,平淡中夾雜絕望,親密聯系缺失,生活失去了意義。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很難得到有力的支持。
若哺育者內心充實、富有內涵、多層次、充滿安全感,孩子將得到充沛的能量,而孩子也不必為了討好哺育者而改變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真實地做自己。
我期許哺育者能夠更多地傾聽內心的聲音,思考如何為孩子提供精神滋養。
我并非想讓大家進行自我批判,認為“原來我一直這樣” ,而是希望提供一種更加寬廣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與自己關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