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17:18作者:心靈健身房
人們常用“煩死了”來表達煩躁情緒,而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分析,煩躁實質上是一種類似于腦損傷后遺癥的行為或情緒,對人類健康極為不利。
對于很多人來說,煩悶可能只是一種短暫、幾乎微不足道的情緒,很容易在某項任務完成或某個講座結束后迅速消散。然而,煩悶也有更為不良的一面,即容易成為一種持續的情緒。
表現出極易煩躁的人,可能存在以下癥狀或行為:抑郁、焦慮、藥物成癮、酗酒、沉湎賭博、飲食失控、敵意、發脾氣、社交能力差、學習成績差、工作能力低。
那么,煩躁情緒的成因是什么呢?有研究指出,個體差異是其中一個方面,比如興奮程度和對新奇事物的要求等差異。舉例來說,相較女性,男性更容易感到煩躁,更愛冒險,更傾向于從事危險的娛樂活動。
通過對一些腦外傷患者的研究,我們也能找到關于煩躁成因的線索。這些患者最初表現為沉湎于危險活動,這提示煩躁可能與對高度刺激性活動的偏好相關。
容易煩躁的人在提升自身幸福感方面的能力往往較差,因此,他們可能通過藥物濫用等行為來麻醉自己。這種濫用往往發生在一個人無所事事時,而如果不使用藥物,他們也會尋找其他方式來縱容自己。
在青春期,這種情況尤為突出,因為青少年往往會混淆各種對抗煩躁的方法。因此,煩躁情緒可能成為人類尋找情感寄托的長期根源。然而,如果這些人能學會應對煩躁情緒,那么情緒復發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當代文化中,外部娛樂方式如電視、電影、互聯網和視頻游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煩躁現象的加劇。煩悶的根源可能在于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上出現了結構性缺失,即對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意義認識不夠全面。
容易煩躁的人在自我意識水平測試中的得分通常較低,難以準確監控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也難以判斷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這種需求抑制現象可能存在爭議,但患有“述情障礙癥”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煩躁情緒,因為他們難以表達或判斷自己的情感狀態,難以區分身體需求和情感需求,往往抑制內在的情感需求。
從更高層次的能力水平來看,注意力集中和專注能力對是否容易產生煩躁情緒也有很大影響。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動癥(ADHD)的人以及在注意力測試中得分較低的人更容易產生煩躁情緒。對于注意力的直接操縱也容易導致煩躁,這表明我們對事物感到煩躁可能是因為這些事物需要我們全神貫注。
“流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若能全神投入到工作中,鍥而不舍并享受工作的樂趣,是因為他的能力正好能夠應對所面對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從提高注意力、培養專注力等方面入手,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煩躁情緒,使生活更加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