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15:05作者:心靈健身房
災難可能會導致較大人員傷亡或環境改變,對經濟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給公眾帶來嚴重負性情緒。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災難定義為明顯超過個人和社會應對能力的、生態和心理方面的嚴重干擾。常見的突發性災難包括地震、空難、海嘯、瘟疫、火災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重大突發災難事件,大眾要主動做好心理調節,預防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
一 、普通民眾如何守護心理健康
1.科學理性看待 避免恐慌焦慮
對于突發性災難,首先要避免恐慌,應科學理性看待,不可自亂方寸。要獲取權威的官方信息,不信謠不傳謠。信息獲取要適度,建議不要過度關注刷新信息,特別是防止個人情感在事件中的過度投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如果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響應號召援助,或者參與志愿活動,這樣也可以緩解自身悲傷和焦慮情緒。
2.接納負性情緒 積極調整心態
在面對重大災害時,每個人都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情緒、行為和認知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悲傷、情緒低落、抑郁,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不必感到過度緊張和焦慮。
平時在認知上比較負面和悲觀的人,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可能會感慨,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也可能會對生命觀產生一定影響。對于性格比較容易焦慮的人,可能會出現過度防御的情況,比如放大身邊可能存在的任何風險,處事更加小心謹慎,甚至不敢嘗試稍微有一點風險的事情。對于與災難環境密切相關的人群,短期內也可能會存在一些恐懼心理,或者后怕的情緒。建議他們在接納負面情緒的同時,要積極調整心態,不過度關注這件事情,少刷相關消息,把注意力收回到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些喜歡的體育運動和放松訓練,促進心態平和。
二、突發性災難相關人員及親友如何撫平心理創傷
1.尋求專業幫助 接受心理援助
突發災難中,受難者個體或家屬可能出現心理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驚恐、心悸、無助、憤怒、抑郁等情緒。建議應急救援現場安排專業心理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安撫,必要時由專業精神科醫生跟進幫助。對于災難目擊者或救援人員,心理應激反應一般在突發災難發生48—72小時內逐漸減輕,多數在30天內明顯緩解。對于受難者個體或家屬來說,在應激事件來臨時會出現極度悲傷、抑郁和其他一些精神問題,比如想了解事故發生原因和期待奇跡發生、回避問題等,可以在應激事件發生后接受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或精神科醫生一對一的心理干預。
2.積極采取措施 開展心理自救
對于突發災難當事者個體和家屬遭遇情緒低落或者抑郁情緒,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開展自救。一是盡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盡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應激事件的發生會令人恐慌、失去自我,甚至否定生命的意義,此時應盡量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這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二是給自己列一個令自己感到愉悅的清單,并執行它。例如,強制自己休息,允許自己哭出來,用記日記的方法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聽一些舒緩的音樂,適當運動,或者做做深呼吸,擁抱可以慰藉自己的物體,找出令自己愉悅的事情,與他人聊天等等。
3.盡早干預治療 促進緩解康復
當出現長期抑郁情緒而不能恢復正常生活時,提示有可能罹患創傷后應激障礙。在突發災難后有較嚴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人,應盡早接受專業干預。通過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以及精神科醫生干預治療后,癥狀會得到一定緩解。創傷后應激障礙并不是不治之癥,一旦出現,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都能阻止其進展,并能有效促進緩解康復。
在人類遭遇的各種災難來臨的時候,請記住,您不是一個人。請主動尋求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支持;當情緒無法控制和得不到調適時,請尋求專業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醫生,幫助您早日渡過難關。相信風雨過后,依然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