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14:10作者:心靈健身房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團隊、李揚團隊聯合臨港實驗室臧奕研究員,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期刊發表了題為“Anxiolytic effect of antidiabetic metformin is mediated by AMPK activation in mPFC inhibitory neurons ”的研究論文。研究揭示了抗糖尿病的一線藥物——二甲雙胍調控AMPK活性,增強腦內GABA能中間神經元活動,從而產生抗焦慮作用的神經機制。
研究背景
恐懼和焦慮是對迫在眉睫的威脅的適應性防御性反應。 然而,當預期反應在威脅條件下變得過度或異常時,它會導致人類焦慮癥,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刻影響超過20%的人口。 作為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焦慮障礙的典型表現為極度焦慮、回避行為以及社會和職業功能受損,常導致嚴重殘疾。 然而,超過一半的焦慮障礙患者對目前的治療反應不充分,這凸顯了新治療策略的緊迫性。
有趣的是,已發現使用二甲雙胍(一種糾正外周組織代謝失衡的抗糖尿病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癥的發病率較低。然而,這種相關性的潛在機制仍未確定。二甲雙胍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力已在動物模型中進行了研究。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二甲雙胍還可以減輕與幾種非焦慮模型相關的焦慮樣行為,例如腦缺血模型、胰島素抵抗模型和尼古丁戒斷模型。然而,二甲雙胍影響焦慮的特定細胞和神經回路機制仍有待闡明。
降低焦慮癥小鼠模型mPFC中的AMPK活性
心理社會壓力是情緒和焦慮障礙的常見催化劑,使用RSD程序(圖1a)引入小鼠以誘導焦慮行為。通過四種標準化行為測試驗證了此類行為的成功發展:高架加迷宮(EPM),明暗測試(LDT),開放現場測試(OFT)和社交互動測試(SIT)。RSD小鼠的焦慮樣行為明顯增加。
mPFC AMPK活性降低調節了暴露于社會壓力后的焦慮,AMPK的遺傳消融增加了小鼠的焦慮樣行為。
為了評估腦AMPK活性的變化,我們在處死RSD小鼠后使用了蛋白質印跡分析。我們針對兩個邊緣大腦區域進行分析:mPFC和腹側海馬體(vHPC),兩者都顯著調節嚙齒動物和人類受試者的焦慮。分析顯示,與對照小鼠相比,RSD小鼠mPFC中的p-AMPK(T172磷酸化)水平顯著降低,而vHPC中沒有明顯差異。這表明誘發焦慮的因素導致AMPK磷酸化減少。
研究結果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焦慮會導致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中AMPK活動的區域特異性減少。同時,具有大腦特異性AMPK敲除的轉基因小鼠表現出異常的焦慮樣行為。用二甲雙胍或過度表達AMPK治療可恢復mPFC中正常的AMPK活性,并減輕社會壓力引起的焦慮樣行為。此外,mPFC中AMPK的特異性基因缺失不僅刺激了小鼠的焦慮,而且還抵消了二甲雙胍的抗焦慮作用。腦切片記錄顯示,GABA能激發和由此產生的mPFC錐體神經元抑制輸入在應激小鼠中選擇性地減少。這種減少導致興奮-抑制失衡,二甲雙胍治療或AMPK過表達可有效逆轉。此外,mPFC中AMPK的遺傳缺失導致GABA能抑制傳遞的類似缺陷,以及隨之而來的mPFC錐體神經元的低抑制。我們還生成了一個小鼠模型,該模型具有特定于GABA能神經元的AMPK敲除。這種轉基因小鼠的焦慮樣行為證明了AMPK在GABA能系統中與焦慮有關的獨特作用。
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mPFC抑制神經元中AMPK的激活是二甲雙胍抗焦慮作用的基礎,突出了這種主要抗糖尿病藥物作為治療焦慮癥的治療選擇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