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14:41作者:心靈健身房
10月10日是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今年的宣傳主題確定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護美好未來”,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增進健康福祉。精神衛生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是牽動著每一個家庭。據聯合國數據,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如何了解并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多國正在面臨的共同挑戰與課題。《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對4個國家進行了調查。
英國:引入寵物為孩子解壓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老師說心理健康就是關于快樂、生氣,關于自己的感受的。”10日,記者鄰居家4歲的小朋友放學后興高采烈地跟記者聊起來。英國承襲弗洛伊德學派對于心理精神問題的研究和理論,十分注重人生早期心理健康問題,兒童心理學研究發達,分支豐富,從母親懷孕一直到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有專業人士關注其心理健康。即使這樣,近年來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十分突出,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孩子數量急劇增加,創歷史新高。
根據慈善機構青年心理(Young Minds)的分析,截至 2023年3月的一年里,有2.1萬名18歲以下的孩子被緊急轉入心理健康危機小組,比上一年增加了46%。而在今年僅僅5月,就有超過3500名孩子緊急轉診,是2019年同期的3倍,接受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病例更是高達46萬。另有數據顯示,2022年,英國共有近150萬孩子被轉診到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與疫情前相比激增 79%。超過1/10的小學生患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英國兒童心理咨詢熱線在去年提供了超過10萬次咨詢服務,其中有3萬次是關于壓力和焦慮的,超過1.4萬名兒童的咨詢內容有關情緒低落和不快樂。兒童熱線負責人表示:“年輕人在整個童年和青春期可能會受到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這可能是一個動蕩的時期,因此讓孩子們感到被支持和振奮很重要。” 據慈善機構收集的數據顯示,家長撥打心理求助熱線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正在經歷焦慮、自殘、憤怒或攻擊性、學校問題(包括拒絕上學)以及行為管理等問題。北愛爾蘭兒童和青少年在兒童熱線中提出的前5個問題是焦慮和壓力、情緒低落和不快樂、抑郁、無法獲取心理健康支持及服務、孤獨。
為了應對目前日益嚴重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英國衛生和社會關懷部發言人表示,將盡一切努力支持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到2024年,英國每年將額外投資 23 億英鎊用于心理健康服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士數量,據了解,截至今年6月,全英國相關的專業人士總數比上一年增加了1萬多。
為了給孩子全方位提供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英國有專門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心理診所和各類療法,以應對不同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問題。除了常規的心理咨詢輔導之外,接觸大自然、騎馬、引入寵物療法等均有可能出現在醫院開出的處方上,英國甚至有馬場與英國醫療系統合作,專門提供用于緩解焦慮和精神問題的醫用馬術服務。
同時,英國的各學校都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服務,針對升學壓力、社交壓力、融入壓力等等實際問題,對孩子進行重點心理識別和支持,在幼兒園階段引入情緒識別游戲來幫助孩子、老師和家長識別情緒、溝通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英國也為家長和老師提供相應的專業心理輔導,針對家長育兒壓力和教師教育壓力等問題進行專業支持,以確保孩子在良好健康的社會環境中成長。
美國:積極探索管好在線平臺
30年前,美國青少年面臨的最嚴重公共衛生威脅也許是酗酒、酒駕、早孕和吸煙,但今天,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公共衛生問題:青少年精神健康疾病的發病率飆升。根據美國疾控中心數據,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 10 年里,青少年群體中悲傷絕望的情緒以及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增加了約 40%,跨越不同種族和族裔、城市和農村地區以及社會經濟群體。在10 歲至 24 歲群體中,自殺率在2018 年猛增了近 60%。去年 12 月,美國衛生局局長在一次罕見的公開咨詢中警告青少年存在“毀滅性”的心理健康危機,許多醫院和醫生團體也將其稱為“全國緊急狀態”,這是因為青少年精神疾病情況不斷上升,而治療師和相關治療方案處于嚴重短缺狀態。
有不少美國心理學家指出,導致這場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交媒體的興起。根據美國一項調查,大多數孩子每天花在社交媒體、視頻和游戲上的時間超過5個小時。32%的受訪青少年表示,他們每天上網時間為5至6小時,17%的青少年為7至8小時,13%的青少年為9小時或以上。分析認為,青春期期間,大腦對與社會等級相關的信息高度敏感,社交媒體也成為探索個人身份和衡量自我價值的平臺。但青少年通常不具備理性回答“我是誰?誰是我的朋友?我適合什么樣的環境?”等問題的能力,導致從互聯網接受到的刺激與年輕大腦可以處理的內容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同時,青少年的睡眠、鍛煉、與朋友相處等時間在減少。這些因素疊加導致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失衡,從而引起焦慮、抑郁、強迫行為、自殘甚至自殺。
對此,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正在就制定保護未成年人在線心理健康、安全和隱私的實踐方案征求意見,并與兒童在線健康與安全工作組以及藥物濫用和心理健康服務管理局開展合作,通過識別和減輕在線平臺的潛在不良健康影響,來促進未成年人在線的健康與安全。
此外,對于需求尋求心理援助的青少年,美國探索通過設立自殺預防生命熱線進行干預。研究表明,如果能夠拖住孩子,許多自殺沖動就會消失。社區也有相應的志愿團體,通過仔細評估來判斷青少年是否需要進一步干預治療。
新加坡:匯聚各界力量關心孩子心理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展開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加坡約16%兒童青少年出現抑郁或焦慮癥狀,他們的年齡介于4歲至21歲。這些孩子每年平均缺課190個小時,相當于24天,其中13%的人甚至缺席至少3個月。受影響的青少年學習成績下滑約63%,從事其他日常活動的能力同樣有所下降。
同時,新加坡援人協會今年7月的數據顯示,2022年新加坡共有476人自殺死亡,是自2000年以來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紀錄。自殺連續第4年成為10歲至29歲的首要死因。
新加坡資深精神病學家與心理健康顧問黃立偉表示,青少年面對各種壓力,包括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學業、求職的焦慮等等,因此,解決青少年自殺問題,必須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包括教育界、社工界、衛生界、家人和朋友等等。
2020年,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青年心理健康網絡正式成立。該網絡匯聚各行各業力量,邀請公眾集思廣益提出改善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想法,共同制定關懷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方案。
自成立以來,已有數千名青少年、家長、照顧者、心理健康和社會部門的專業人員加入該網絡,并開發了 22 個基礎項目,范圍從努力增強青少年的情緒韌性到工作場所和社區內的支持等等。有的項目面向10歲至12歲孩子,由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參加釣魚、騎行、畫畫等活動,幫助他們擴大社交圈、提升自信心;也有的項目將心理健康知識提煉、匯總成冊,供家長們參考使用。
新加坡歷來非常注重在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發揮各界力量。2021年7月,新加坡成立心理健康跨部門工作小組,聚集起政府部門、學術界及民間組織代表。心理健康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其中一項建議是設計一個“家長工具箱”,提供容易理解且實用的策略,讓家長能夠更好地協助自己孩子取得心理健康。
日本:成立兒童家庭廳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幸福度”明顯較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研究所在2020年發布了分析兒童幸福度的多維度調查結果。調查從精神幸福度、身體健康和技能3個方面衡量,結果顯示,日本在“身體健康”方面,位居38個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中第1位,“技能”排名第27位,而在“精神幸福度”方面排名倒數第2。
正如報告所指出的,兒童的幸福度不僅直接受到兒童的行為和人際關系的影響,還受到兒童家庭的經濟狀況、居住環境以及整個社會情況等更廣泛因素的影響。
日本排名之所以靠后,和社會整體狀況關系緊密。例如,日本兒童的“貧困率”約為18%,從日本的高GDP和低失業率等經濟環境來看,這一比例還是過高的。在多次受欺凌的兒童比例方面,日本的17%也很扎眼。
就日本青少年而言,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15-19歲的自殺率”過高。根據日本政府數據,2022年日本中小學生自殺人數合計514人,創歷史新高,其中79人的自殺原因或動機被認為是抑郁癥,104人是因為學業不順利,另外97人有其他精神疾病,84人的自殺原因與對未來的各種擔憂(不包括入學考試)相關。
此外,日本的兒童抑郁癥也較為常見。因此,了解兒童自殺或患上抑郁癥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是當務之急。為實現“以兒童為中心的社會”,2023年4月1日,日本政府成立了兒童家庭廳,旨在更多關注兒童虐待、貧困、欺凌、自殺等問題,不僅限于經濟支持,更注重提供精神支持。
然而,日本尚未建立起對兒童抑郁癥的治療方法和醫療體系,國際上被認為對兒童抑郁癥有效的藥物在日本也尚未獲批準,同時還存在小兒精神醫生人手短缺等問題。在學業負擔方面,雖然日本小學取消了成績冊,但是中學階段依然看重成績,大學考試更是競爭激烈,這對日本青少年來說依然是不小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