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11:11作者:心靈健身房
01
最近在看《少年說》,感觸良多。
其中有個男孩,還是個學霸,數學能考到滿分那種,可他依然有著極大的煩惱:“我考滿分了,我媽卻總說,很正常,比你厲害的人多了去了。”
聽見孩子的心聲,媽媽卻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苦口婆心地說:“我就怕你驕傲,想讓你更努力。”
聽到媽媽的話,男孩更崩潰了:“但你不能只看我的短處,不看我的長處啊。”
看到這里,著實讓人為男孩感到心酸。
父母望子成龍本是無可厚非,可男孩明明已經足夠優秀,媽媽給予的卻只有“打壓”,而沒有肯定。
她想要讓鼓勵孩子變得更優秀,但沒發現孩子早已滿腹的委屈和受傷。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
“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人的評價。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長期被父母打壓、否定,孩子慢慢地就會把這些負面的評價,內化為對自我的認知,在不知不覺中,被“無助、無望、無價值,”這三種“病毒性信念”框住,難以脫身。
02
三種病毒性信念
一、無助: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
24年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先生(團長)曾經說過:“無助感是比較出來的,‘比’字是像兩把刀,一把插向別人,一把插向自己,比較就是雙方傷害。”
許多人從小就都在比較中長大,尤其是父母,總拿我們跟別人比較。而且是專門拿優秀的人比較。
這時候,人們其實很容易就產生“我不如別人”的念頭,就會生出無助感。
值得注意的是,別以為你真的很差,才有無助感。
你再怎么優秀,也有可能有無助感。
就像之前那個男孩,他數學成績已經滿分了,可他媽媽偏要拿他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而忽視他的長處。
這種行為之下,孩子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念頭:別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我是沒辦法的。
一個總覺得自己“不行”的人,毫無疑問是將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死死地封閉在一個小圈子里。
連試也不敢去試,又談何成功?
其實,比較是可以的,但我們要學會怎么比。
關于這部分,團長給出了兩個建議:
1、縱向比較:拿今天的孩子,和過去的孩子比較,只要孩子比昨天做得好,就可以給予贊賞。
2、橫向比較,拿孩子的強項跟別人的弱項比,而不是拿弱項跟別人的強項比,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都是在給建立信心。
請相信,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自己的天賦,沒有絕對的“不行”。
二、無望:沒有希望,“不可能”。
擁有這個限制性信念的人,他們否定了自己能夠做到某件事的可能性,不相信自己能夠做成功,一次失敗之后,再也不敢嘗試,也不會去求助。
但正如團長所說:“無望,就是我們大腦的選擇太少,當你覺得沒有選擇的時候,告訴自己,一定還有選擇,只是你暫時沒有。”
當孩子說“我不行”、“不可能的”、“沒辦法”時,父母不妨試試以下4個潛能開發問句,挖掘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1、你說呢?
2、還有呢?
3、除了……還有呢?
4、假如有的話,是什么呢?
很多時候,人感到痛苦,覺得自己無能,這世上的事情讓人絕望,其實只是被心中的信念限制住。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更需要告訴孩子:人生,永遠都是有選擇的。
三、無價值:我做得到,但我不值得擁有
我有一個朋友,她父母離婚早,從小在媽媽的約束下長大。
她很喜歡裙子,但是所有錢都在媽媽那里。
可是,媽媽十分“節儉”,無論她是哭是鬧,從未給她買過新裙子,她身上穿的衣服,全是別人的舊衣服。
直到長大了,她也不敢買超過50塊錢的新衣服,身上的東西用到破了爛了,才敢換新的。
從小到大,她都覺得在媽媽眼中,金錢比她更有價值,導致她一直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無論是裙子,還是男朋友,乃至事業。
所謂無價值,潛藏埋在一個人內在的不配得感。
簡單地說,就是“受不起”,得到越多,心越不安。
我們總是小看自己,因為從小到大都沒有收到好的評價,而那些負面的東西,卻內化成對我們自己的評價,不斷自我攻擊。
當一個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她的人生還能好嗎?
如果你自己都覺得自己不好,誰會覺得你好呢?
所以,無價值感是最可怕的一種病毒性信念,因為這種信念否認了一切可能性。
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滿足。
教育過程中,應該少一點打壓,多一點鼓勵。
這樣,孩子才能在鼓勵和肯定中看到自己的價值。
03
很喜歡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一段臺詞:
“你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的跟別人一樣好,只需要發現自己最閃光的一面,你就是這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一顆星星。”
許多父母羨慕別人孩子的優秀,卻對自家孩子的閃光點視之不見。
然而,每個孩子都有著他自身的天賦,只在于家長是否看見。
給孩子多點愛和鼓勵,不要等孩子被無助、無望、無價值三種病毒性信念框住,才感到后悔。